背刺中国,欧盟这次真玩大了,中方两大部门先后摊牌,敢玩火试试
端午节,糯米飘香,龙舟激荡。家家户户团圆,朋友圈还在晒绿豆糕,却没人想到,欧洲那头突然有人摁下了封杀的按钮。6月第一周,欧盟成员国代表刚举手表决——中国医疗器械企业,被排除出欧盟高额招标市场,封禁期五年。这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敲打键盘发出的声响,更像是一把钝刀,隔着万里,按下“企业出局”键。欧洲国会里,有人冷笑,有人轻声交谈,场内外嗡嗡一片,中国代表团的表情一瞬间冷了三分。欧盟挥出了《国际采购工具》,首度亮剑,目标明确:让中企无处可投。理由很精巧:“中国市场关了门,欧企业进不去”“恶意低价血洗欧洲市场”。这一套逻辑,真成立吗?公平竞争什么时候成了经济战场的幌子?自贸协定只剩封面,开放承诺变成抽屉里的旧合同。谁还信,这是在维护市场规则?
调查持续了十三个月。这和每年查体不同,这场欧盟的“全面体检”专找中国毛病。不查不知道,一查全是“预设结论”:中国政府限制进口、为本国企业隐性补贴、故意压低价格,让欧洲公司无处下单。一份185页的最终调查报告,把中国医疗器械企业钉上了欧盟的“黑榜”。很多数据靠推演,少数访谈主观发酵,成本核算按1:1转嫁。欧盟委员会的官员走出新闻发布厅,面对媒体镜头,一句“我们要保护欧洲企业”,言外之意,真正的担忧不是中国的“歧视”,而是中国的“领先”。试问,欧洲市场真有公平可言?2023年,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三地采购量前十的医疗类产品,中国制造占到近60%。低至一半的价格、两倍的可靠性,欧洲本土小厂根本无力招架——他们把账算得清楚,谁更有性价比就选谁。这些数字,欧盟议员当然懂。可当选票、游说、本地利益集团一起发酵,复杂纠葛变成了壁垒升级,就像打牌输了赖账,必须要找个“技术理由”。
道理其实很直白:中国产品,就是便宜、好用、不出毛病。过去十年间,中国医疗器械年出口额增长超过250%。美敦力、飞利浦、西门子这些国际巨头,以前还能在东南亚与中企短兵相接,现在常常是竞价一出,欧洲本土就率先“认输离场”。谁不焦虑?谁甘心让出市场蛋糕?2022年,斯洛文尼亚采购某类血糖监测仪,价格比德国本土便宜34%。难怪欧洲医疗行业协会多次“私下抱怨”中国模式太凶狠,道德喊话都没招架住,最后索性上升到政策层面。罗马的博览会现场,欧洲企业代表用手指点着参展目录:“你们的价格让我们活不下去!”对手太强,不靠正常比拼,直接拉警报。保护主义大旗挥舞时,公平游戏就成了笑话。
中国政府动作极快。商务部新闻稿不到一天,就点名批评欧盟新规。发言冷峻:这就是新的贸易壁垒,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。表态很清楚,欧盟此举已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。镜头另一端,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沉声反问:“欧盟一边标榜自由贸易、一边打压中企,这是哪门子的市场主义?”会场气氛变得紧绷,有人用中文低语:“双标又来了。”中方态度明确,没有给对方留退路。传递的信号清晰——中国不会袖手旁观。据中国医疗器械商会初步统计,欧盟此举关乎每年超12亿欧元的招标市场,涉及32家中国骨干企业,1000余种高端医疗产品。损失不可小觑。中国企业家微信群瞬间消息不断:“别以为中国没反制牌”,“全球布局不是白做的”。很快,有关暂停对部分欧洲医械产品采购的建议,被传到监管层手中。
欧盟的算盘打得精明?未必。先看成本。数据显示,去年欧洲平均医疗支出占GDP比重高达10.9%。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则不到6%。中国供应商一旦被剔除,大部分中小医院只能“认命”采购本地高价产品。法国,罗讷河地区的最大医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直言:“采购成本预计上涨三成,患者负担也会加重。”一边喊着维护自身利益,一边让欧洲老百姓买单——这种保护到底保护了谁?再看创新环境。业内人士说得明白:供应链断了,竞争少了,创新就会停滞。疫情三年,正是中国企业靠优质低价产品,才让欧洲部分小企业把研发线撑了下来。市场被割裂,最终吃亏的绝不只是中国企业。更离谱的是,全球疫苗大战刚冷却不久,欧洲还要重演“供应短缺困局”?2021年意大利学校因医用手套断供停课的尴尬还历历在目。
市场不是孤岛。美国、日本都曾围绕高科技与中国展开过贸易战。2018年美中贸易争端白热化,美方抛出加征高关税大旗,指责中国知识产权政策、强制技术转让。结果美企成本上涨,通胀飙升,波音、辉瑞、通用电气这些巨头也没能独善其身。欧洲想要复制类似策略,真能全身而退?没人敢拍胸脯保证。对此,荷兰Erasmus大学经济学教授曾评论:“贸易壁垒是双刃剑。筑墙容易,拆墙难。”事实胜于雄辩。全球化的世界,封杀别人就是孤立自己。德国拜耳、法国赛诺菲这些跨国巨头,背后因为中国产品降价得到的成本红利,本就不愿被轻易切断。如今,欧盟若想彻底防住中国看似简单,实则投入巨大,反噬越来越难以预测。
内心焦虑的,不止一方。欧洲民众的声音远比新鲜数据更刺耳。马德里市民卡门说,她母亲用的心脏起搏器,就是中国企业供货。现在突然说要换本地产品,价钱翻倍,工期一拖几个月,她“实在不明白这种规则傲慢从何而来”。社交平台上,“#欧盟护短”、“#中国制造被排除”两个标签对骂不止,有欧盟员工透露,过去一年里,有医械采购案因“中方资格变数”被紧急撤单,现场气氛一度焦灼到险些爆发争吵。
事情远没有结束迹象。六月,葡萄牙一场医械展——展位上中国人比欧洲本地还多。场边德国采购代表和中国供应商凑在一起小声议价,有人笑,有人沉默。谁都看得出,欧洲市场想离开中国,没那么容易。即使政策收紧,产业链已经深度绑定,强拆只会让问题层出不穷。去年,全球医疗器械出口50强名单中,中国企业占了11席,比10年前翻了一倍还多。这些公司身后的研发团队、产业配套、供应链节点,欧盟封杀了一批,新的替代者正源源不断补位。
2024年夏初,气氛依然剑拔弩张。布鲁塞尔政客们挥舞“公平”“安全”旗帜,实则只是把保护主义抬上台面。全球市场博弈演变为力量展示。如果欧盟选择继续堵门,中国反击只会更强硬。全球经济复苏才刚见起色,一旦互相加码,只会让疾病治疗、健康保障变得更难承受。双方能否重回谈判桌,靠的不再是单纯利益算盘,而是谁更敢直面规则——和背后的利益格局。